音频来源北部湾在线:http://media2.bbrtv.com//Archive/910/2021/04/15/zbgx_zyxwlb_1575449792610910_1618488001051.mp4
【声明】以下内容是由阿里云语音识别技术生成 ,仅供参考!
时刻 | 【节目内容】 |
0:12 | 广西。 |
0:13 | 广播电视台。 |
0:32 | 接下来您将收听到。 |
0:35 | 大方兄弟。 |
0:41 | 历史睡了时间醒。 |
0:47 | 世界睡了。 |
0:49 | 你们听着。 |
0:53 | 除去档案上那一层尘土。 |
0:56 | 一起了解鲜活的历史。 |
1:0 | 案揭秘。 |
1:1 | 带你拥抱历史,启迪未来。 |
1:13 | 基本医疗的普及和人民健康水平的迅速提高。 |
1:17 | 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三十年的突出成就之一。 |
1:22 | 基于新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新中国建立了一套崭新和独特的医疗卫生制度。这项制度超越了当时西方社会医疗卫生商品化。 |
1:34 | 液化以治疗为中心的路线。 |
1:37 | 实现了面向全民预防为主,以较低的成本维护了人民健康。 |
1:43 | 中国创造的以爱国卫生运动、三级医疗保健网、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等为代表的有独创性的医疗卫生制度。 |
1:54 | 被国际组织称为低收入国家,普及初级卫生保健的独特典范。 |
2:3 | 爱国卫生运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2:7 | 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是怎么建立的? |
2:11 | 妇女解放带来了怎样的人口红利? |
2:15 | 为什么新中国能创造人力资本跃升的奇迹? |
2:20 | 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 |
2:24 | 新中国是如何创造健康奇迹? |
2:42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2:44 | 我国外有封锁,内有工业化的迫切需要,能够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相当有限。 |
2:51 | 当时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大多仿照西方医疗体制,依赖高成本培养的专科医生强调使用高新技术治疗为主,关注面向个人的医疗服务。 |
3:4 |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缺乏培养大量高技能吸引人才的资源,有限的医疗技术人员,大部分由待在城市。 |
3:14 | 居民支付不起高成本的医疗费用,专业人员有限,无法有效解决农村传染病蔓延、营养不良、疾病充斥等等的问题。 |
3:25 |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基于现实情况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这就是医疗卫生四大方针。 |
3:36 | 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3:49 |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威胁人民健康最主要的疾病,那就是传染病。因此。 |
3:55 | 公共卫生服务显得更加重要,而爱国卫生运动解决了新中国专业医疗卫生人员不足的难题。 |
4:4 | 要说起爱国卫生运动,其实起源于抗美援朝期间。 |
4:9 | 为了应对美军在我国东北、青岛等地投放细菌武器,政务院一九五二年三月成立了中央防疫委员会,全国城市和乡村。 |
4:20 | 迅速开展以消灭病媒虫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 |
4:24 | 一九五二年年底,中央防疫委员会提升为中共中央的机构,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
4:33 |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共中央多次直接部署爱国卫生运动。 |
4:40 | 一九五八年一月上旬,毛泽东还亲自带队检查了杭州市小营巷的爱国卫生运动情况。 |
4:48 | 在爱国卫生运动的感召下,依托城乡医疗服务网和厂矿企事业单位、人民公社,各地建立了包括防疫站、地方病。 |
4:59 | 妇幼保健以及国际防疫在内的公共卫生机构调查研究常见病、多发病,不少地方还开展了对农民的全面体检。 |
5:9 | 近期,发动群众服药,预防地方病。 |
5:12 | 就这样,到一九五九年,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基本上绝迹了。 |
5:23 | 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疟疾等几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也都得到了有效防治。 |
5:31 | 同时,爱国卫生运动还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让人们逐步养成了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耻辱的社会风尚。 |
5:44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随着农村合作医疗,还有赤脚医生的普及,爱国卫生运动在农村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开展。 |
5:54 | 在一些疟疾、丝虫病、黑热病、克山病疫区在七十年代初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工作,大批的医务工作者。 |
6:5 | 赤脚医生深入田间地头、工矿车间,给群众们免费检查、送医、送药、注射疫苗。 |
6:12 | 经过了几年努力,我国的大部分急慢性传染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
6:19 | 爱国卫生运动能够有效开展,得益于城乡基层的组织能力,这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成功模式。同时,在公共卫生干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
6:30 | 充分发挥了居民的主动性和参与精神,把公共卫生事业和移风易俗、社会管理都结合了起来,做到了以比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比较高的健康绩效。 |
6:45 | 除了公共卫生之外,医疗卫生提示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医疗保障和服务体系,解决的是看病吃药问题。 |
6:54 | 一九六五年之前,集中力量建设城市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 |
7:0 | 当时城市已经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部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以及卫生防疫体系。 |
7:9 | 而医院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医疗业务收入和政府财政拨款。 |
7:15 | 同时,城市还建立了覆盖全体城市居民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一九六五年以后,中央决定把更多医疗卫生资源放到农村去。 |
7:26 | 实现了以三级医疗保障网、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为特征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
7:34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城市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在农村缺医少药,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日益突出。 |
7:46 | 根据卫生部一九六五年统计,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百分之六十九都在城市,只有百分之三十一在农村,其中在县以下的。 |
7:56 | 仅占到百分之十。 |
7:58 | 全年卫生事业费九千三百多万元,中,用于公费医疗的两千八百多万元,占到百分之三十,用于农村的两千五百多万元。 |
8:9 | 到百分之二十,其中用于县以下的仅占到百分之十六。政府更加重视县医院的建设,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 |
8:19 | 农半医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不足,而在医学教育上强调中级教育,并且要逐步过渡到高等教育,重视规范化的教学和临床训练。 |
8:31 | 对中医并没有重视。 |
8:34 | 这些问题引起了中共中央特别是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从他一贯的观点出发,把医疗卫生工作上升到政治路线高度看待。 |
8:44 | 认为医疗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过度重视高精尖技术,而忽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重视依靠专业人员而忽视群众运动等等做法。 |
8:57 | 是医疗卫生这支知识分子队伍脱离群众的表现。一九六五年以后,全国掀起了一场长达十多年的农村卫生革命。 |
9:8 | 这也使得医疗卫生领域城乡差异的现象大为改观,农村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赤脚医生以及农村三级转诊体系。 |
9:20 | 成为农村卫生的三大法宝。 |
9:25 | 我们再来说说农村合作医疗。 |
9:28 | 这是依托集体经济给农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制度。 |
9:32 | 新中国成立以后,合作医疗出现于一九五八年前后的人民公社化时期,是人民公社制度的一部分。一九五八年九月四号。 |
9:43 | 民日报发表了河南省遂平县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简章草案,其中第十八条对合作医疗做出了这样的规定。 |
9:53 | 社员按照家庭人口多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合作医疗费就诊,不吝交费。中心医院对无法治疗的特殊重病号。 |
10:5 | 应当介绍到适当的医院治疗,并负责开支旅费和医药费。 |
10:10 |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合作医疗作为新生事物迅速推广。 |
10:16 | 到一九六二年,合作医疗在全国农村的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六。 |
10:22 | 但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不少地方也把合作医疗和公共食堂等一样,作为左的对象进行了调整。 |
10:31 | 到了一九六四年,全国农村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社队还维持合作医疗,一九六八年更是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农村卫生人员的数量。 |
10:42 | 机构都大幅减少。 |
10:44 | 一九六八年,湖北省长阳县乐园人民公社的农民在乡村医生覃祥官的带领下,有自发办起了合作医疗,受到毛泽东的重视。 |
10:56 |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五号,人民日报介绍了乐园民公社的合作医疗经验。 |
11:2 | 这篇报道称,合作医疗解决了贫下中农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困难,是预防为主的方针,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
11:13 | 进一步发挥了广大贫下中农的阶级友爱精神。 |
11:17 | 这个时期跟合作医疗相配套的是赤脚医生制度,赤脚医生是农民,对不脱离农业劳动,半农半医卫生员的账户。 |
11:28 | 一九六八年,毛泽东批转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方向的调查报告。这一篇报告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院正式成为赤脚医生。 |
11:42 | 报告是以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为例,认为贫下中农们需要这样一支新型的医疗卫生队伍。 |
11:51 | 赤脚医生们一半时间参加劳动,培养赤脚医生的途径,一种是公社卫生院奇逊,另外一种是在实践中加以培养。 |
12:3 | 在农村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制度的推动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的医疗条件也迅速改变。 |
12:12 | 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五年,乡镇卫生院的床位数从十四点五万张增加到了六十五万张,农村病床占到全国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 |
12:23 | 上升到了百分之六十,全国卫生经费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用在了农村。 |
12:30 | 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从一九六八年的百分之二十上升到一九七六年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形成了集预防医疗。 |
12:40 | 保健功能于一身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
12:46 | 同时,全国的赤脚医生人数也达到了一百八十万人,生产队的卫生员人数达到了三百四十万人。农村接生员的人数。 |
12:57 | 到七十五万人,这远远超过了当时卫生部所拥有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成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核心力量。 |
13:7 | 就这样,从东南海岛渔村到青藏高原,中国大地上的乡村都有了赤脚医生。 |
13:16 | 這次卫生革命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目标。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 |
13:29 | 中国模式。 |
13:30 | 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一九八零年到一九八一年的年报当中说。 |
13:37 | 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 |
13:50 | 中国人健康水平的提高,除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之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
13:57 | 那就是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方面的进步。 |
14:2 |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用了三十年时间就完成了欧洲用一百多年的时间完成的人口转型。 |
14:10 | 什么叫人口转型呢?那就是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是转变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
14:22 | 先来看一组数据。一九四九年中国的人口死亡率是千分之二十,出生率是千分之三十五。 |
14:32 | 这还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社会数据。 |
14:35 | 而到了一九五七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到了千分之十。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人口死亡率已经下降到了千分之五左右。 |
14:47 | 这主要是由于营养的改善,基本医疗卫生的普及等等原因。 |
14:53 | 再来看人口出生率。 |
14:55 |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主要是于一九六三年以后到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之前已经下降到了千分之十八左右。 |
15:5 | 其中,从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九年,是人口出生率下降最快的时候,妇女总和生育率从六点四五下降到了二点二七。 |
15:15 | 已经接近保持人口总数不增不减的水平。 |
15:21 | 这就表明。 |
15:22 | 到了七十年代末,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型。 |
15:31 | 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而另外一方面就是性别平等,还有妇女解放。 |
15:42 | 中国的女性解放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社会革命的组成部分。 |
15:47 | 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世界上性别平等、女性解放事业最彻底的国家之一。这是中国人力资本发展还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
15:59 | 新中国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把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明确了在法律上规定妇女与男性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权利。 |
16:14 | 追求平等的社会制度,还有社会风气,为性别平等也创造了社会环境。女性被纳入到国有和集体单位,实现了劳动的普遍参与。 |
16:25 | 全民所有制单位一九四九年女职工的人数是六十万,而到了一九七七年增加到了两千零三十六万。 |
16:34 | 农村人民公社也实现了女性在各个行业普遍就业,使女性在家庭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地位。 |
16:43 | 除此以外,国家对扫盲活动的重视,也促使了广大农村妇女的角色转变。 |
16:50 | 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的设立,赤脚医生的推广妇幼保健网、幼儿园、托儿所的建立,不仅切实保障了妇女健康,而且减轻了妇女。 |
17:0 | 在照顾子女和老人方面的负担,从而有更多时间去参加学习工作了。 |
17:7 | 而妇女地位的提高又带来了生育率的降低。 |
17:11 | 妇女所受的教育使得妇女在生育方面自觉性增加,生育率下降。 |
17:17 | 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提高子女的教育水平,并且让妇女有更多时间参加社会活动,不但为家庭带来更多收入。 |
17:28 | 也为家庭成员带来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
17:31 | 所以说妇女解放和人力资本提升,这形成了良性循环。 |
17:40 | 新中国的头三十年,在教育和健康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平均寿命从一九四九年前的三十五岁。 |
17:50 | 增加到了一九八零年的六十八岁。 |
17:53 | 出生婴儿死亡率从一九五零年大概千分之二百五十减少到了一九八一年,低于千分之五十。 |
18:2 | 通常认为啊医疗教育水平的提高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但是为什么新中国能够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 |
18:13 | 工业化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就迅速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呢。 |
18:19 | 总结起来啊大概有三点。 |
18:22 | 首先就是树立了平等优先的执政理念,还有社会风尚。 |
18:27 | 新中国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和社会公平的理念。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把有限的医疗。 |
18:38 | 教育资源尽可能平均分配给全体人民,还组织群众积极参与公共卫生运动、扫盲运动、基础教育等等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工作。 |
18:49 | 并且焕发出了无尽的创造力。 |
18:53 | 其他一些没有经历这样社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基层的组织能力不足,人民不能有效团结起来。又支付不起高成本、标准化的服务。 |
19:3 | 最终导致基础医疗和教育的普及成了一个难题。 |
19:8 | 第二点。 |
19:10 | 我们采取了符合国情的低成本社会福利模式。 |
19:14 | 我国在生产健康、教育等等人力资本方面,大量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向赤脚医生、民办教师等。 |
19:24 | 而不是主导西方社会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向专利药物高科技诊断高端的医学院、学院教育等等。 |
19:33 | 要说劳动密集技术的采用是符合中国当时的资源禀赋的,也实现了最佳的成本效益比。 |
19:42 | 基于中国的经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他就指出。 |
19:47 | 医疗、教育等等是劳动密集型程度极高的社会服务。在贫穷国家中,其相对价格和成本呢也相对比较低。 |
19:57 | 跟富裕国家相比,穷国只需要较少的钱,就可以提供富国要花多得多的钱才能提供的服务吗? |
20:7 | 再来说说第三点。 |
20:9 | 群众运动与民主决策相结合,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20:15 | 群众运动是能够促成集体协作的方式,是一种社会资本。 |
20:20 | 卫生领域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领域的扫盲运动,实际上都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协作。 |
20:29 | 而协作过程中普遍运用的人际互助模式,其实比单纯依靠专业人员的服务模式更加节省成本,也更有利于因地制宜增进社会团结。 |
20:40 | 以满足人本身的发展需要。 |
20:43 | 这些都与西方通过物质消费刺激个人需求的发展模式有着根本不同。而这也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 |
20:53 | 最佳体现。 |
20:57 | 对。 |
21:28 | 台湾走了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