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广西》栏目2024年04月14日 20:00

【声明】以下内容是由阿里云语音识别技术生成 ,仅供参考!

时刻【节目内容】
0:9广西广播电视台。
0:13综合广播。
0:30接下来您将收听到。
0:33当安逸。
0:39历史睡了,时间醒着。
0:45世界睡了。
0:47你们信着。
0:51除去档案上那一层尘土,一起了解鲜活的历史。
0:57档案揭秘带您拥抱历史,启迪未来。
1:9二零二三年的金秋,客商如潮,盛会云集。
1:15第一百三十四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十月十五号到十一月四号分三期举办。
1:25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十一月五号到十号在国家会展中心如期举行。
1:34广交会、进博会等展会形成了中国主动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会展矩阵。
1:42广交会、进博会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对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有着积极的影响。
1:55广交会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
1:59是谁最早建议举办的?
2:2参与创办广交会的华润公司是怎样起到推动作用的?
2:7京广铁路见证了广交会怎样的发展?
2:12二零一八年诞生的进博会,又是如何成为惠利各方的共赢选择呢?
2:22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
2:25见证外贸变迁的中国第一展。
2:35闻名遐迩的广交会,全称是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2:40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和晴雨表。
2:46他的成交情况也成为分析判断中国外贸走势的一个重要依据。
2:53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五号,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
3:0在后来,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我国都在广州各举行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为期一个月。
3:9它是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成交最多的进出口商品交易盛会。
3:17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当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3:23而广交会半个多世纪百余届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沧桑巨变,不仅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更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3:38我们一起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七年。
3:43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建设物资,橡胶、化肥、钢材、机械甚至沥青等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3:57但是进口所需的外汇却由于西方的封锁很难获得。
4:2这时,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已经在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五年在广州市文化公园连续举办了两届。
4:11当时从港澳回来的华侨抢购内地的红薯、药材和陶瓷,每次的平均成交额达到百万美元。
4:21物资交流大会对增加出口货源、扩大外销起到了良好作用。
4:26显然,要帮助国家缓解进口建设材料所需外汇紧缺的现状,与外商接触较为活跃的广州相较,其他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4:39这个优势引起了时任中国对外贸易部驻广州特派员严翊俊的注意。
4:47严一俊当时兼任广东省外贸局局长。
4:51他在生前写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说。
4:54当时我就想,既然小型的物资交流会办的不错,何不办个大的,把全国各行各业的外贸公司都集中到一个展会上请外商来洽谈,当面呈交,发挥整体的效应,给国家争取更多的外汇,支援国家建设呢?
5:14后来,经过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同意,一九五六年六月上旬,言弈骏以个人名义通过电报向外贸部请示,建议在广州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出口商品展览交流会。
5:29接着,电报送给周恩来总理批阅。
5:36一九五六年九月,国务院发电报同意了阎奕骏的建议,同时通知各部委予以支持。
5:44严翊俊的这个创意跟当时的基本国策是相吻合的。
5:49为了解决大规模经济建设中所需多种物资的进口难题,当时的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以出口为导向,鼓励企业出口创汇。
6:1征得同意以后,广东省外贸局马上组织筹备这个展览会。
6:5最初的筹备小组成员虽然只有六七个人,但是办事效率很高。
6:11一九五六年八月,筹委会的办事机构就已经正式成立,从广州市还有省内外抽调的工作人员陆续到达,并且集中在作为展览会会址的流花路中苏友好大厦办公。
6:25当然,除了闫毅俊一家,在港大型央企也在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展会。
6:36一九五一年六月,华润公司董事长杨林和经理张平回到北京,陈云亲自找到他们说。
6:45对香港的政策,总理说要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6:50我再加两句话,叫做出出进进,来来往往。
6:56陈云的这番话,明确阐明了华润在香港应该采取的工作方针。
7:2可是西方国家当时经济封锁愈演愈烈,中国所需大量物资因为缺乏外汇而无法解决。
7:11一九五六年秋天,在华润的积极倡议、推动和发起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决定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号在广州新竣工的中苏友好大厦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国际贸易会议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
7:30那时的华润已经划归中央贸易部管辖,成为中国各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
7:37会议前夕,华润发出了超过两千份的邀请函。
7:43就这样,一九五六年的十一月十日,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隆重开幕,会期长达两个月,汇集了当年我国主要出口商品近万种。
7:55各个交易团跟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五千多名客商达成了五千万美元的交易。
8:3这一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拉开了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序幕。
8:9从此,广交会承载起发展国家对外贸易、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
8:17后来,中央作出指示,像这样集中展览、当面洽谈、看样成交的成功做法要继续下去。
8:26一九五七年春天,第一届广交会就这样被创办了下来。
8:34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五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开幕。
8:42来自十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二百二十三位客商到会展示商品一万多件,成交额近一千八百万美元。
8:52加上当年秋季的广交会,这一年两届广交会出口成交总额占到全国当年创汇总额的百分之二十。
9:1彼时,这场盛会的官方名称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9:7周总理在接见外贸部有关负责人时表示。
9:11这个名称太长,外国友人很难记得住。
9:15既然在广州举办,干脆啊简称为广交会吧。
9:21于是,广交会这个称呼就在业内流行开来。
9:25伴随着交易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广交会的称呼也愈加深入人心。
9:31其缩短的不只是名字,更是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9:37因为具有显著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广交会给予了高度关注。
9:45周总理在广交会刚开幕时亲临现场视察,他一个展馆一个展馆仔细查看展出的商品,对大家说。
9:54广交会不仅要发展同外国的贸易,还要展览我国工农业新产品,宣传社会主义优越性。
10:5广交会这个首开先河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意义重大。
10:10他向世界表明了在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中国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贸易关系的强烈愿望,为打破封锁、开拓对外贸易渠道作出了重要贡献。
10:24自创办以来,广交会每年定期举办两届,从未间断,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贸易场所,可以说是中国外经贸事业的一座丰碑呀。
10:42到了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那时的广交会跟现在大不一样。
10:48当时每个商品系统都有一个全国总公司,比如卖粮油食品的就是粮油食品总公司,下面省市设分公司和支公司。
10:59而这些公司归经贸部管。
11:2交易会中一个总公司就是一个交易团。
11:6交易会有纺织、机械设备、土产、粮油、工艺品、五矿等等类别,后来逐渐增加了医药、保健品。
11:16在每个交易管理都突出一个中心台,展出一些主要出口的商品。
11:22周围呢是很多小的谈判间,谈判间里有样品、业务员和翻译,门口写着这个房间主要出售的商品名称,采购商要进去得先预约谈判时间。
11:35而交易团不收展位费,每年总公司上交一定额度的款项给经贸部,再由经贸部拨一部分钱给广交会。
11:46当时接待来宾的有三个办公室,第一接待办公室,专门接待西方人。
11:53第二,接待办公室接待日本人。
11:56第三,接待办公室接待港澳华侨。
11:59当时整个广交会机关有两百多人,完全是后勤部门,不直接跟来宾打交道。
12:7当时外商和中国做生意,主要还是通过广交会。
12:12展馆工作人员把请帖发到各个大使馆的商务处,没有建交的国家就发到客户的公司。
12:20当时很多国家还没有和中国建交,但只要交易会发了警惕,客商都可以来,这叫民间贸易。
12:29那时的谈判是按照样品来谈判,双方约定交货时间,虽然货源不十分充裕,但是各个交易团都尽量多卖产品挣外汇。
12:41纺织服装、工艺品、五矿等等都比较受欢迎,有些农产品也很受欢迎,但是有限额。
12:49大豆出豆腐比例高,日本人又爱吃豆腐,所以日本商人每届都要买黑龙江大豆。
12:57但是农产品是有季节性的,每年收完大豆,秋交会可以卖一部分,但是到了第二年春天,你再想买大豆,货源就不多了。
13:8所以来参加春交会的日本商社有时就谈不上配额。
13:13比如有一届展会一共运来了一百吨大豆,要摊给好几个老客户。
13:19当时有一个日本客户来晚了,没摊上配额,就在广州宾馆里哭,怕完不成采购任务回去老板对他不客气。
13:28展馆工作人员只能做他的劝解工作,让他下一年啊早点来。
13:36六十多年来,广交会从来没有中断,这在国际会展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13:43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广交会展馆的面积不断扩大,参展商、采购商、到会人数和成交量不断增长。
13:52每逢广交会,连接北京、广州的交通纽带京广线就非常的繁忙。
13:59这条线路不仅是一条丝路、一座桥梁,更是一支笔,记录和折射着半个多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历史变迁。
14:11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连接北京和广州的京广线上火车最快也只能跑到时速八十公里。
14:20当时两地的直达车只有两趟,幺五和幺六次和四七四八次。
14:26前者属于广州铁路局,是特快。
14:29后者属于北京铁路局,原来是直快,八十年代才升级成特快。
14:36但不管是什么快吧,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从北京开到广州都需要至少四十个小时,用时几乎是现在的五倍。
14:46可不,比起更早以前,这已经算是快得多了。
14:50六十年代直达车从北京到广州至少要五六十个小时,而五十年代如果是坐火车从北京到广州需要三天三夜。
15:1就是坐着这样的火车,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每年的四月和十月。
15:6一批又一批参加广交会的人们,从北京到广州,来来往往。
15:12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的新客商加入进来,从未间断,将两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紧紧连接到了一起。
15:24在八十年代人们记忆中的铁路干线京广线,那就是一个字,挤。
15:31这铁路平时就挤,而开广交会那几天,这条线路更是挤得厉害,行李架上、座椅下面全都是人。
15:42这不仅仅是因为参加广交会的国字头进出口公司大多在北京,还因为当时的交通工具除了火车几乎别无选择。
15:52飞机少,高速公路根本没有。
15:55更因为当时东北没有直达广州的车,如果从东北去广州,必须要在北京或者郑州转车。
16:4那个年代参加广交会的旅客,衣着打扮也带着鲜明的特征,非灰即蓝。
16:12中山装是比较讲究的款式,女士们通常是连衣裙,带有很大的垫肩,个个拎着大包小包。
16:21四月或者十月间,在京广线上看见这样打扮的客人,大多是去参加广交会。
16:29七十年代的火车还是绿皮车,条件很差,那时火车的座椅没有包人造革,全都是光秃秃的木板子,坐四十多个小时没有任何舒适性可言。
16:41车上人还非常多,经常挤的连厕所都进不去,所以在车上千万不能多喝水。
16:49到了九十年代,火车和乘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16:53经历两次提速,北京到广州的特快全程只需要三十六个小时了,而列车也换成了红皮的电汽车,全列空调卧铺更多了,就连车上的洗手间也更大。
17:6另外,沈阳等东北大城市也开通了直达广州的车,来北京转车的人少。
17:13飞机航班多了,高速公路也一段一段修起来,北京人赶去广交会的交通工具选择已经变得多样。
17:23尽管广交会期间人还是多,票还是紧,但是再也没有当年车厢内旅客挤成沙丁鱼罐头的情形了。
17:37到了九十年代,参加广交会的客商做硬做的少,大部分衣着体面的客商都上了硬卧、软卧车厢。
17:46人们的衣着打扮也有了很大变化。
17:49出远门,大包小包的手,取而代之的是小巧的密码箱,推拉行李箱。
17:55衣服颜色也变得鲜艳起来,女士的发型开始变化多样。
18:0而餐车的老服务员们碰见这种团体就餐,消费水平高的客人,打个招呼就会问。
18:7您是去广交会的吧?
18:10十有八九不会错。
18:12进入新世纪,京广线上飞驰的列车也是日新月异,红皮车换成了蓝皮车。
18:19二零零四年四月,全国铁路第五次提速,北京开往广州的t九七九八次列车沿途只停郑州、武昌、长沙三站京广线,全程只需要二十二小时二十四分。
18:38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六号,纵贯北京西到深圳北的京深高铁全线通车,是我国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18:48北京到广州最快只需要八个小时。
18:51而去参加广交会的旅客行囊更少,因为大宗物品全都采用托运。
18:57两手空空上车的旅客越来越多,顶多再拎点零食水果,一点都没有出远门的样子。
19:5另外,随着人们钱包的日益充实和票价的日益低廉,坐飞机早就成了不少长途旅客的首选。
19:13身份证、手机,现在的生意人出门只需要带这两样就可以什么事都打理好了。
19:24广交会是公认的中国会展业长子。
19:27不仅如此,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从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五号第一百零一届开始,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19:37从出口到进出口,一字之差,意味着广交会从单一出口交易平台转为进口、出口双向交易平台。
19:48当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先是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展览业蓬勃发展,在带动其他地区展览的发展,广交会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被打破了。
20:1越来越多体制灵活的展览会冲击着广交会的地位,广交会不再是唯一能与外商沟通的渠道。
20:13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
20:24是中国着眼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20:35中国首创进博会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实力密切相关,更反映出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及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信心与决心。
20:49中国首创进博会,也是一个惠利各方的共赢选择。
20:54在进博会上,中国打出了新时代,共享未来的主题,彰显了中国希望通过扩大进口,让更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让世界共享新时代中国发展成果的决心。
21:13如今,进博会已经举办到了第六届。
21:17从一盏谋出路到一展汇全球,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前所未有的强大信心。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