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以下内容是由阿里云语音识别技术生成 ,仅供参考!
时刻 | 【节目内容】 |
0:13 | 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
0:34 | 接下来您将收听到。 |
0:37 | 大了安逸。 |
0:43 |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 |
0:48 | 世界睡了。 |
0:51 | 你们听着。 |
0:55 | 除去档案上那一层尘土,一起了解鲜活的历史。 |
1:1 | 档案揭秘带您拥抱历史,启迪未来。 |
1:17 | 在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 |
1:20 |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八六三计划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发展纲要的制定等等,都决定了今日中国的国际地位。 |
1:32 | 而这些历史大事件都离不开一位以科技强国为己任的战略科学家。 |
1:40 | 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王大恒。 |
1:49 | 王大恒院士在祖国的科学前沿阵地工作了七十多年,用光照亮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前进的道路。 |
1:58 | 在青年时期的求学路上,他是怎样与玻璃结缘的? |
2:4 |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又是怎样用一千四百万斤小米的经费奠基共和国光学事业的? |
2:12 | 到了古稀之年,他又是怎样审时度势,推动制定八六三计划,力促我国科学事业长远发展的? |
2:22 | 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 |
2:25 | 浩瀚天宇,追光逐电的王大恒。 |
2:39 | 王大恒,江苏省吴县人。 |
2:42 | 一九一五年出生在日本东京。 |
2:45 | 未满周岁时跟随家人回国王。 |
2:48 | 大恒的父亲王宁伟是我国早期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 |
2:54 | 回国以后,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 |
3:0 | 王英伟才华出众,治学严谨。 |
3:3 | 在王大恒读书时,经常带他去观测天文和气象,给他讲述什么是地磁物理,如何使用仪器观测天象等等。 |
3:13 | 在父亲的影响和谆谆教导下,王大闳从小就对使用科学仪器观察天体景象充满了好奇。 |
3:21 | 父亲讲述研制成功锋利剂的历程,与苦于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而要依赖外国解决的感叹,都在王大恒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
3:34 | 这些科学熏陶和教育,对他后来攻读物理与光学玻璃,以及回国以后致力于中国光学与仪器制造业,无疑植入了强有力的种子,深深影响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的终生追求方向。 |
3:52 | 一九三二年,聪明好学、天赋甚高的王大珩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
3:59 | 尽管父亲提醒他,你学物理会穷一辈子。 |
4:3 | 但王大恒仍然义无反顾的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一直牢记着父亲的感叹,也因为他早就听说清华大学理学院有令他一直崇拜与敬仰的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人。 |
4:20 | 这些大师在人生观方面同样给了他极大的启迪和教育。 |
4:25 | 一九三八年,王大恒去英国留学,两年以后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专业硕士学位。 |
4:35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光学玻璃因为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被西方各国视为重要的保密技术。 |
4:43 | 针对这种形式,一九四一年王大恒转学到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跟随著名的玻璃学家特纳教授学习,目的就是要学到这种中国还处于空白的技术。 |
4:57 | 紧接着,王大恒考虑,尽管已经从书本上逐渐集中系统的学到了不少光学玻璃制作的保密知识,但那些都是纸上谈兵,实践经验是微乎其微。 |
5:10 | 他强烈的意识到,不久我就要回国报效祖国了,我必须加强相关技术的磨练积累,必须学以致用才行。 |
5:19 | 随即他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光芒四射的博士学位,去昌司玻璃公司做了一个实习生。 |
5:27 | 他决心我要从基层做起,掌握过硬的操作本领和科研技术。 |
5:33 | 尽管被公司约法三章,不准进工厂,只能在实验室工作。 |
5:38 | 但是车间一旦出现了问题,还是得在实验室进行研究解决,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和环节。 |
5:46 | 王大恒抓住这个练手的良机,潜心实践,钻研不止。 |
5:52 | 就这样,在英国学习和工作的十年当中,王大亨总是如此怀着报国的使命感,用心掌握了很多诸多光学玻璃制造的关键技术。 |
6:3 | 这十年,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
6:7 | 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他满怀报国之志的宏愿,更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6:20 | 一九四八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取得一次次胜利的消息传到国外,极大振奋着王大恒的满腔爱国之心。 |
6:32 | 于是,王大恒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回到了上海。 |
6:38 | 这时,他满脑子装着光学理论及其技术。 |
6:42 | 但面临的现状是在旧中国留下的废墟上,找不到一处可以完全利用的基础。 |
6:49 | 中国仅有一个只能制造简单望远镜和低倍显微镜的破旧工厂。 |
6:56 | 古老的科技文明已经远远落后于后期的西方文明。 |
7:1 | 但是,如果没有光学物理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防力量的增强也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从谈起了。 |
7:14 | 报国心切的王大恒决心不惧怕这种从零开始重重困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7:22 | 他立下雄心壮志,一生追求发展祖国的应用光学事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
7:30 | 随即,在老师、科学家吴有训的邀请下,王大恒来到大连,在大连大学愉快地干起了应用物理系系主任之职。 |
7:39 | 一九五一年,经时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推荐,中国科学院决定让王大恒负责筹建仪器馆的工作,启动了颇具开创意义的新中国的光学事业。 |
7:54 | 一千四百万斤小米。 |
7:57 | 这是王大红当时捉襟见肘的全部经费。 |
8:1 | 他亲自做预算规划,精打细算的使用这笔资金。 |
8:6 | 一九五二年,仪器馆在吉林省长春市建立,王大恒组织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技术人员,建立起光学物理、光学玻璃和光学机械等三个实验室、两个实验工厂。 |
8:20 | 在筹建仪器馆之初,王大恒想到的最佳人选就是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应用光学专业的公祖彤。 |
8:29 | 龚祖瞳一九三八年回国以后,就一直为发展中国的光学事业,为研制光学玻璃四处奔波。 |
8:37 | 王大恒任命龚祖瞳为光学玻璃实验室主任,并且郑重的把自己最看重的研制光学玻璃的工作交给了他。 |
8:46 | 同时交付于他的还有王大恒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和他在英国研究出来的光学玻璃配方。 |
9:1 | 让人钦佩不已的是,为光学玻璃做了很多学术准备,而且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的王大恒,如此慷慨的将到手的机会拱手让给了龚祖瞳,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搞出中国自己的光学玻璃。 |
9:20 | 为了建立光学设计基础,王大恒在仪器馆亲自领导组建了光学设计组,并且举办全国光学设计训练班,培养出来很多后来在国内成就颇大的光学科学家。 |
9:34 | 仪器管在他领导并具体指导下,逐步建立起光学设计、像差理论和像质评价、光学加工和光学检验、光学玻璃配方、光学薄膜技术以及光度和光学计量等等技术基础。 |
9:50 | 其中由王大恒主持开设的光度、温度、长度等计量研究工作,成为后来成立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某些工作的技术基础。 |
10:2 |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大恒带领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六年的时间里,相继研制出一批开创性的新科技成果,比如我国第一台红外夜视光学设备、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第一台光学投影仪、低炉光学玻璃等等,俗称八大件一个汤。 |
10:27 | 八大件指的是八种光学仪器。 |
10:30 | 而一个汤是指融化太光学玻璃。 |
10:34 | 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光学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 |
10:39 | 这些奠定了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更是轰动了全国科技界。 |
10:45 | 可想而知,这里面渗透了王大恒多少的心血与智慧。 |
10:50 | 在那个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封锁的年代,如此辉煌的成果承载着多么重大的科学以外的意义。 |
11:0 | 八大件一个汤的成功引人瞩目,奠定了重要基础。 |
11:6 | 而责无旁贷的使命,让历史再一次选择了王大恒。 |
11:16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自行研制两弹一星。 |
11:21 | 这项震惊世界、彪炳千秋的伟业。 |
11:24 | 期间,王大恒带着近千人,为这项大型工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学观测设备,用来测量中程地地导弹轨道参数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 |
11:37 | 记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 |
11:42 | 我国第一颗可回收对地观测卫星所用的对地观测系统。 |
11:47 | 而王大恒最初的那三个实验室,后来繁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诸多研究室。 |
11:55 | 两个实验工厂中的上海实验工厂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光学行业骨干企业上海光学仪器厂。 |
12:4 | 长春实验工厂发展成为机械工业的骨干企业材料试验机工厂。 |
12:9 | 在非凡的岁月里,王大恒采取各种灵活的策略,以保证长春光机所所有军工项目的研制尽量正常推进。 |
12:19 | 不仅按时为两弹一星提供了高质量的光学设备,而且开创了我国。 |
12:24 | 自行研制大型精密光测设备的历史。 |
12:29 | 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国成功的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迈开了发展宇宙空间技术的步伐。 |
12:39 | 当然,这对光学设备技术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返回式卫星装备的对地观测相机。 |
12:47 | 既要能经得起发射时的震颤,还不能进行调整,要长期保持正常工作。 |
12:53 | 这个尖端高科技的重担又落在了王大恒及其同事们的肩上。 |
12:59 | 在设计方案论证过程中,王大鹏提出,在研制对地观测相机的同时,也要研制对星摄影的相机。 |
13:8 | 为此,他亲自挂帅,成立了一个专门从事空间相机研制的科研部门。 |
13:14 |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攻克难关,两种相机同时问世,同时伴着卫星冲上了苍穹。 |
13:27 | 国防事业新的要求和新的探索永无止境。 |
13:30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王大恒带着他的技术研究骨干们埋头苦干,潜心钻研,以尽快解决崭新课题的挑战,承担起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仪的研制任务。 |
13:45 | 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全靠中国人自主创新。 |
13:50 | 王大恒指导研制人员多次出海进行光学设备实验,尤其是在发射远程运载火箭中,由长春光机所研制的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以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等光学工程,出色的完成了火箭载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稳定跟踪、定位、标校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 |
14:17 | 一九八零年五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成功,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出色完成了火箭载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其中所使用的先进武器之一就是王大珩率领长春光机所研制的光学设备。 |
14:37 | 时间来到一九八三年,年近七旬的王大恒调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部长。 |
14:45 | 这时,他考虑最多的不是将来自己的退休生活,而是今后中国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 |
14:52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科技发展出现了新动向。 |
14:57 | 为了确保二十一世纪美国在世界的霸主地位,里根总统曾经发表过关于星球大战的著名演讲,根据未来星球大战的要求,要构筑起庞大的战略防御体系,这对尖端科技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
15:17 | 这时,苏联、法国也分别制定了高科技发展纲要、尤里卡计划。 |
15:22 | 当世界一些大国已经吹响了向高科技进军的号角时,中国该怎么办? |
15:29 | 王大恒十分的忧心。 |
15:31 | 一九八六年初,王大恒在参加完一个对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研讨会以后,愈发心潮难平。 |
15:40 | 他的耳畔也传来两种意见。 |
15:43 | 部分专家认为,谁能把握住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我国应该拥有自己的高科技。 |
15:54 | 而另外一种意见是,国力还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实力,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嘛,等到美国搞出来,我们也有经济实力时,可以利用其成果。 |
16:8 | 作为参加过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王大恒深知,真正的高科技是永远不可能拿钱买来的。 |
16:17 | 就在他焦急思索时,同样心情的著名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找到了他。 |
16:26 | 当晚,王大恒在早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并且跟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等同志一起商议以后,开始动手写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 |
16:40 | 在建议书中,他写道。 |
16:43 | 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 |
16:49 | 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翻不了身的地步。 |
16:54 | 我们若不奋起直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
16:59 | 这件事在王大亨的心中已经酝酿了很久。 |
17:4 | 建议写完以后,他除了跟陈芳允商量之外,又找到了担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的王淦昌和担任航天部空间技术院科技委副主任的杨家驰,请他们一起帮助真主。 |
17:18 | 尽管当时的中国面前有许多工作要做,然而党中央对中国科技未来发展的方向非常关注。 |
17:27 | 王大恒等人的这份重要建议送上去,两天之内,邓小平即写下了此事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 |
17:39 | 后来,按照邓小平的批示,依据王大珩等四位科学家的建议,有关部门曾组织两百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全面论证和多次修改,终于制定出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并获国务院和中共中央批准。 |
17:57 | 这就是把中国一下子推到世界高科技竞争起跑线上的八六三计划。 |
18:3 | 它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促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
18:14 | 根据中国国情,刚要在全面跟踪世界高科技的基础上,突出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激光、能源、材料等七大领域。 |
18:26 | 同时,为了实施纲要,国家不仅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力度,而且还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激励制度。 |
18:36 | 后来,九十多岁的王大恒看着中国高科技一路高歌猛进,倍感欣慰。 |
18:43 | 王大恒还看到,八六三计划实施以来,不仅直接和间接创造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也是我国科技在诸多领域占到了世界前沿。 |
19:1 | 除了八六三计划之外,王大恒还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出过许多重要建议。 |
19:9 | 一九八八年,他与王淦昌联名倡议,促成了激光核聚变重大装备的建设。 |
19:16 | 一九九二年,他与其他五位学部委员倡议并促成一九九四年中国工程院成立。 |
19:23 | 一九九三年提出加强原子分子尺度上的纳米技术研究。 |
19:29 | 二零零一年提出加快发展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议,并同二十多位院士向中央上书,希望国家重视对大型飞机的研制。 |
19:40 | 二零零三年,又就我国航空工业发展亲笔写建议书,恳切陈词,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大飞机。 |
19:48 | 在七十多年的从事科学事业的生涯中,王大恒一直都在实践科技报国的诺言。 |
19:56 | 在七十岁时,他给自己写过一首词。 |
20:0 | 这是他对深爱着的祖国和事业的真诚表达。 |
20:5 | 光阴流逝,岁月峥嵘。 |
20:8 | 七十。 |
20:9 | 多少事有志愿餐食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幼新前程,端似锦镐这般专业很称心。 |
20:22 | 二零一一年七月二十一日,王大恒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
20:31 | 斯人已逝而精神永存,被王大恒定义为科学家精神的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审时度势、传承创新、寻优勇进,被科学界永远铭记。 |